

学生在低空空域管控服务中心进行无人机飞行作业的航线规划、飞行任务管理

山东省技术能手梁志晓老师为学生讲解五轴数控机床加工的叶轮零件加工工艺及注意事项
医学技术与护理系学生运用人体解剖虚拟仿真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3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培养高技能人才——“让职校生也有满满获得感”》,报道了学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典型做法。
第二期“双高计划”建设的基本目标是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办学能力高水平要靠产教融合高质量来保证;同时,产教融合只有落实到办学层面、落实到教学环节,才是真正的融合。办学能力高水平,最终要体现在专业、课程、教材、实训基地和教师等关键要素上。学校积极响应“新双高”建设要求,主动推动“五金”教学关键要素改革走深走实。
挖掘校企合作共赢点,找准专业建设新方向。学校依托山东省有色金属产业优势,参与了国家有色金属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与中铝集团、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中铝山东等行业企业深度融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实训基地、开发课程和教材,共同培养人才。同时,通过现代学徒制、冠名班、订单班等多种方式,与中国重汽、济南二机床、泰山钢铁等多家头部企业联合办学。产教深度融合,学校已部署生产性实训工位9541个,近5年学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学校成功举办济南低空经济市域产教联合体成立大会,成立低空经济产业学院,与企业联合培养低空产业链上的高技能人才,去年学校已有163人就职于低空经济产业链,学生还斩获金砖国家职业技能大赛“无人机组装”赛项的中国区金奖。
助力“双师型”教师成长,构建知识结构新逻辑。学校严格落实国家和省教育主管部门要求,制定《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方案》《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企业实践管理办法》等文件,专业课教师成长与职称评聘、评先评优、绩效分配紧密结合。“五金”建设最终落在教师身上,对教师素质尤其是专业教师知识结构提出更高要求,教师要从“理论-实践”“知识-技能”传统教学逻辑,变更到“实践-理论”“技能-知识”的轨道上来,要做到“生产服务现场发生什么教什么”“需要什么教什么”。莱职“双师型”教师已有405名,按照山东省办学质量监测指标计算方法,学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8.97%。
落实好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全面发展新生态。学校秉承“感恩 赶超”校训,积极探索体教融合机制,努力打造“无体育 不青春”体育校园文化品牌,使学校真正成为能力的锻造场,素质的滋养谷。学校持续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定期进行春秋两季心理健康普查,开展一对一心理咨询服务。在保证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学校积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职业迁移能力,与芬兰罗约阿应用科学大学签署共建中芬康养学院,推进双方课程互融互通,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莱职累计与多个国家的1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开设海外办学点,立项建设13门国际课程标准。